兔年伊始,南京发布了众多关于产业、尤其是创新产业方面的计划或政策。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,已经越来越成为共识。
但是,产业毕竟是系统且复杂的概念,一般人很难充分理解。于是,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。
计划显示,南京今年共安排6项任务,列出了469项计划项目,年度计划实施 400项、投资629.78亿元。
主动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,紧扣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交通强国示范市定位,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,不断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,强化长三角城市群战略支点功能。
基本完成南沿江铁路南京段建设,续建宁淮城际、北沿江高铁、宁芜铁路扩能改造等工程,力争开工建设南京北站、上元门过江通道,持续完善以南京为中心的“米”字型高铁网络。
聚焦重点,加快实施宁扬、宁滁、宁马等3条市域(郊)铁路建设,着力构建“轨道上的都市圈”。稳步推进3号线条地铁线路施工,加密市域轨道交通线网,提升群众出行便利度。
可以这么说,交通在基础设施建设里最受关注,地铁在交通领域关注度最高。这里列出的3号线号线二期等并不是最重要的,今年的首要任务应该是5号线号线。
续建宁滁高速、356省道浦口段、338省道雨花台区段改扩建、126省道改扩建、机场高速秣陵互通等工程,启动实施宁盐高速、绕越高速窦村互通等建设项目,不断完善市域高快速公路网络。
完成120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,建成175公里乡村对外道路,完成82公里农路安全防护工程,助力乡村振兴。
深入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,围绕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三年示范任务,重点聚焦雨污分流、污水收集处理、园林绿化等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建设,进一步巩固南京城市生态环境品质,擦亮城市“山水城林”生态底色。
聚焦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,完成内秦淮河东段等9个片区雨污分流清疏修缮项目扫尾,全力推进外秦淮河糖坊廊片区等5个新建雨污分流工程,确保按期保质完成整改任务。
完成龙袍新城污水处理厂、江心洲污水二通道(穿夹江段)等建设工程,续建高淳国邦污水处理厂三期项目,持续开展铁北、城北、城东、江心洲等污水系统。管网排查整治,加快推进紫金山区域污水系统提升,进一步提高市域污水收集处理能力。
持续构建“滨江岸线-明外郭-秦淮新河”环城绿廊,实施明外郭-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秦淮段二期、上元门观江平台等工程建设。围绕内秦淮河、运粮河、幸福河等河湖水系打造滨水绿道,对玄武湖、中山陵、幕燕滨江、清凉山、国防园等一批市属公园景区进行改造提升,对鼓楼广场、南京站、南京南站等重要节点和片区开展设施维修和绿化整治。打造一批街旁绿地、口袋公园、慢行绿道,构建“点、带、廊、片”有机结合的绿色空间。
基本建成江南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期、轿子山有机废弃物处理场封场工程,加快秦淮区循环经济产业园、栖霞区垃圾分类贮存分拣中心、雨花台区西善桥中转站迁建等项目,进一步完善市、区两级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。
坚持将群众安居乐业和城市平稳运行放在首位,进一步完善市政路网体系,强化自来水、燃气、公交等公共服务承载保供水平,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能力。
对市级管养的9条隧道、8座高架桥梁和5条道路开展病害治理,完成53座桥梁安全防护设施改造。同步实施18条区级道路设施大修,保障设施安全运行,提高出行舒适度。
新改建供水管网75公里,新建燃气管道100公里,改造主城老旧燃气管道28公里,完成老旧小区燃气管道更新改造221公里,完成4万户液化气用户“安心管”升级,守牢民生安全底线,市政道路建设
加快建宁西路过江通道江南连接线、惠民大道综合改造、机场二通道等快速路项目建设,打通文枢西路西延、绿都大道等跨区断头路,着力推动凤集大道、新亭大街、代山中路北延等主次干路建设
有序推进一批新城新区、保障房片区、收储地块周边市政道路工程,为片区建设拉开框架。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来,新城建设并不会停下来。原因很简单:新城是钱袋子,没有新城开发,老城更新无从谈起。
持续推动“公厕”,新改建城镇公厕23座,农村公厕10座,对一批公厕进行大修,提升城市文明形象。
加快推进江北新区中心区地下空间建设,实施月苑、安德门等人防工程和一批社会公共停车场项目。完成主城第三批公交站点服务设施升级改造,提升静态交通服务水平。
坚持“房住不炒”定位,加快完善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,不断满足市民合理住房和条件改善需求,确保群众安居、宜居,增强城市人口集聚承载能力。
结合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建设,完成玄武区高楼门7-15号、秦淮区仙鹤里等72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,提升小区环境品质。
统筹存量去化和新增需求,全市基本建成保障房380万平方米,重点加快绿洲、百水、孟北等市级保障房项目推进,以创新举措进一步打开安居保障工作新局面。
采取市场化与政府主导相结合的方式,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2万套(间),重点满足新市民、年轻人住房需求。
重点推进国家和省、市试点示范项目建设,贯彻落实城市精细化BOB体育app下载安装建设管理要求,进一步提升建设行业管理信息化手段,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管理能效。
持续推进省级美丽宜居小城镇建设、绿色建筑、无障碍设施、智能建造、建筑产业现代化等试点示范项目,扎实开展“城市体检”、城建基础设施普查有关工作,积极筹备住建部“无障碍城市”试点示范城市申报。
完善南京市智慧城建信息系统建设,统筹推进南京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,重点开展燃气、内涝、地下管线大应用场景建设,不断提升城建管理信息化、智能化水平。
开展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成效评估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。鼓励扶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,支持本地建筑业企业增产创收、做大做强。扎实做好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。
城市经过规划、建设后投入运行并发挥功能,提供服务,真正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,保障市民正常生活,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。因此,城市建设是以城市规划为依据最终服务于城市运行。